
朱鸣学,男,出生于1950年3月,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资深副会长、深圳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亦是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协会最早理事成员之一,为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发展做了贡献。
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深圳大学教师,任计算中心副主任、校办信息室主任、国家八六三课题组负责人等职务。参与深圳大学与IBM合资公司万国软件公司的筹建与管理工作,曾任副总经理、董事长等职。
1998年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负责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参与筹建清华紫光比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任技术研发和生产副总裁,从事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基于IPV6的高性能安全路由器”的研发和生产工作。多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
2010年12月退休。
不待扬鞭自奋蹄
为了培养深圳经济特区急需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建设者,1983年1月深圳市政府决定筹建深圳大学。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大学。7月18日教育部向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发出《关于支援深圳大学师资力量的通知》,清华、北大、人大、中大等高校抽调了一批教师、干部到深大工作,我跟随清华的师长们从北京来到深圳,开始了人生中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84年1月18日,邓小平同志从深圳到蛇口,经过只有几台推土机的深大工地,问陪同的梁湘书记那是什么地方?梁湘说这就是深圳大学。小平同志问:什麽时候搬进来?梁湘说:九月份就搬进来,在这里上课。小平同志回去在北京一次会议上讲:他们现在什么都没有,九月份就要来那里上课,这就是“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体现在校园建设上,更体现在科研和教学上。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拿出100万元规划建设校园网,要求实现基于校园网的全校无纸化办公,用信息化推动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我时任计算中心副主任、校办信息室主任,用100万建一个大学的校园网,实在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学校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下,选取最合适的技术路线和设备,自己施工、汉化系统软件、开发应用系统,终于在1988年初实现了全校依托校园网络的无纸化办公,1991年通过香港大学实现了同国际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率先在国内为大学教师分配了国际互联网E-mail地址,建立了远程访问国际互联网的平台。经过教育部组织十余所高校的教授、专家鉴定,深大校园网被评价为“国内高校第一个真正实用的校园网”,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并被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写入计算机教程中,那一章的标题是:“中国大学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

1985年电子系同中文系联合,成功开发了“全中文电脑检索系统”,实现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多主题、多索引的快速检索和统计,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辅助工具。系统通过了由著名语言学家、北大副校长朱德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章太、清华大学计算机教授李三立等十多位专家的技术鉴定,并远销西德、台湾等地区,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软件出口。

还有很多的率先和第一次,比如同中科院李国杰院士联合承担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基于曙光系列计算机的大型信息系统”,依托八六三课题组建立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还有深大同IBM合资的万国软件公司,这应该是IBM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公司,我有幸代表学校担任过一段时期的董事长和副总经理。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技术,还培养了大批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
1997年我开始参加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早期建设,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完成的清华大学八六三科研成果“基于IPV6的核心路由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核心网络设备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填补了国内在高端核心网络设备方面的空白,并在教育科研网及多所高校校园网络中成功部署和使用。

回忆是美好的。尽管用今天的眼光和技术水平来衡量,那时的很多成果也许算不上高精尖,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它们浸透了特区早期建设者们的努力和汗水,闪耀着创新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智慧和荣光。在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很荣幸被选为拓荒牛的代表讲述四十年来的工作体会和感受,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所有特区建设者的荣誉,特别是我敬重的一起从北京来到深圳的师长们。

2010年是我的第六个本命年。12月30日,我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办妥了退休手续。望着退休文件上核定的41年9个月的工作年限,突然有种说不出的疲累感。想起宋代诗人朱敦儒的一句:“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做雪飞。” 开始幻想起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但真的到了可以想睡就睡、想起就起的时候,却没有那么轻松与超然了,总感觉还可以再做一些事情。清华大学有一句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距离五十年,我至少还应该再工作十年。退休了,少了许多约束与强迫,可以寻找适合自己又令人开心的事情,但开创性的工作应该不可能了。
2015年,经老朋友傅昭阳教授介绍我加入了深圳老科协,结识了很多退休的教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兄弟姐妹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了数十年,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基础、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良好的工作作风,虽处花甲、从心之年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人数众多,经验丰富,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他们发挥优势特长,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等方面仍然在发光发热,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深圳老科协是一个公益组织,它搭建了一个“老有所为”的服务平台,努力在老科技工作者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得大家可以对政府决策和重大的民生事项建言献策;它努力在老科技工作者同企业、社区、学校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得大家可以发挥专业特长,为企业技术攻关、青少年科学普及贡献力量;它努力通过组织“银龄行动”,在老科技工作者与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看看乡亲们需要什么,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老科协尽可能多地团结、聚拢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为老朋友之间相互问候、相互帮扶搭起一座桥梁;老科协频繁地组织讲座、参观、考察活动,帮助大家开拓视野,知识更新,“老有所学”,与时俱进。“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就是老科协成立的宗旨和工作目标。
改革开放、共同富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的国家战略也为“老有所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银龄行动”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深圳老科协自2011年第一次组织赴新疆喀什开展“银龄行动”,至今已在新疆喀什、广东汕尾、河源紫金、广西百色、河池、西藏林芝等地区陆续组织了数十批次支医、支教、支农的“银龄行动”,有上千位老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这些活动。他们不仅为贫困地区带去了医疗、教育、科技服务,还带去了深圳这个移民城市所特有的创新、开放、包容、同情、互助、乐施这样一些精神和特质,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019年,深圳老科协由于“在团结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方面作出显著业绩”, 获得了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发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称号,和中国老科协三十周年“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我第一次参加“银龄行动”是在汕尾,四个贫困区鮜门、鹅埠、赤石、小漠被划拨组成了深圳的一块飞地——深汕特别合作区,当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规划和开发。利用我曾经参与的深圳科技产业园规划开发的经历和感受,在对合作区规划和建设目标进行了考察和学习后,提出了园区规划、产业定位、建立智慧园区、发展数字经济等多条建议,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做了“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专题讲座,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等内容广泛的技术和知识。如今,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成为深圳的第十一个行政规划区。

第二次参加“银龄行动”是在粤东的紫金县,这里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在紫金县的八山一水一分田里,生活着近百万勤劳、朴实、能吃苦的人民。这里有众多的苏区革命遗址群,有著名的温泉等自然景点和大量的观、寺等文化遗存,有蓝塘土猪、竹壳茶、八刀汤等美食特产,还有云雾缭绕中的万亩茶园、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和纯粹放养的土鸭、土鸡、土鸡蛋。跑遍紫金的山山水水,我深感利用紫金独特的资源和优势,藉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是改变紫金贫困面貌的根本路径和抓手。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配合下,我为全县的村镇干部作了“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专题讲座,围绕电子商务的概念、规划与部署,以及规划中的紫金产业园的定位及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参考意见和建议。结束三个月的银龄行动后,我仍然同那里的乡亲们保持着联系,寻求并带领潜在的投资企业前去考察访问,有时也会给有联系的贫困户的孩子发发过年的红包,当然,如今他们都已经脱贫奔小康了。
2019年,老科协的同事们推举我担任协会的会长,这令我感到忐忑不安,因为同这么多优秀和资深的老专家们相处已经不是一件易事,还要担责为大家服务,深恐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和期望。我以敬畏之心开始履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协会吸引了更多的老专家加入,已有会员3500多人。在疫情侵扰的困难情况下,持续组织了数十期援粤、援桂、援藏的“银龄行动”,多次组织老专家进企业和社区开展技术攻关、科普、和义诊活动,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大家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png)
三年来,签约、对接、欢送、慰问工作在一线的老专家,我的足迹也遍布了粤桂十几个县市数十家学校、卫生院、农技站的山山水水,看到了老区人民仍然贫困的生活,体会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曾经在陕西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里度过了三年的知青生活。日复一日繁重的体力劳动,孤独无望的情绪,衣衫褴褛的困苦生活,让我体验了最底层农民的困苦生活,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每当我目睹悲苦和不公又深感无能为力时,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诗句就会在我的胸中翻腾,这种冲动使得关怀弱小、施予贫困这样一些想法伴随自己的一生。党和国家不断推进和实施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部署,以及我们组织的一次次的“银龄行动”,正在帮助我们实现这种多年的宿愿。
我很喜欢的一张照片是一位留守儿童依偎在我们老师的怀里,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这些留守儿童身上常常会有一股臭臭的味道,我们的老师为他们洗头,洗澡,然后孩子依偎在我们老师的怀抱,就像依偎在母亲的怀抱。

我还很喜欢另一张照片,一位藏族小学生同我们援藏的老师在一起,这位藏族小同学常常喜欢跑进老师的办公室里,缠着老师问:深圳好玩儿吗?深圳能看到大海吗?我有时真想去西藏带这些孩子来深圳,带他们看看大海,看看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深圳经济特区。

2021年中国老科协给我颁发了一枚奖章和一份荣誉证书,以表彰“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显著业绩”,我想这份荣誉应该属于深圳老科协的所有会员,特别是那些工作在一线,作出无私奉献和杰出业绩的银友们。我以与他们一起共事而为荣。


今年是我的第七个本命年。孔子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之二十) 说这话时孔子已年过六旬,当他说出自己“不知老之将至”的时候,他其实已经知道老之将至了。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云起云落的年代,大多数人都经历了艰苦生活的锻炼和磨砺,身后留下的一行行脚印是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些脚印有的洒满阳光,有的坎坎坷坷,但无论如何,正是这些走过的脚印,历练并成就了我们的品行、情操、性格和精神世界。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愿老科协的兄弟姐妹们留在退休路上的脚印都能洒满阳光。
(谨以此文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老科协工作批示三周年。)
|